拼搏奮進,滄桑巨變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義龍新區雨樟鎮并嘎村全村上下一心,攻堅克難,堅持抓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特色產業,使全村呈現出一幅充滿活力、富有特色、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畫面。
并嘎村有14個村民組,587戶2455人,少數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總數的84%,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。10年前,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1000元左右,屬于國家二類貧困村。并嘎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,搶抓國家政策機遇,統籌運用各種項目資源,多管齊下,多方發力,大力發展村級特色產業,加強對水、電、路、房等村級基層設施的改造,十年來,并嘎村實現了從一個貧困村到美麗新農村的華麗“蛻變”。
“以前是泥巴路,后來變成硬化路,后來又改成瀝青路,以前是瓦房,外面下大雨,里面下小雨,房屋亮化各方面完善后,生活條件都比較好。”并嘎村村民陳興昆告訴記者。
全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后,還建成了生態文化廣場、苗族蘆笙舞廣場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。
“我們村發展速度非???,建得有圖書室,又有娛樂室,閑來無事我們老年人都去里面看書,都想學點知識,晚年生活過得非常好咯!”并嘎村村民王永懷高興地說。
“我們并嘎目前建有廣場,還有籃球場,包括乒乓球室和健身器材,目前我們群眾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提高了。”并嘎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鄭洪如是說。
與此同時,為加強村級管理,村里還設置了“路長”“河長”“林長”“樹長”等,形成了人人參與、共治共管的濃厚氛圍。
“我們這里衛生是搞得比較好的,外面都是自己管理,門口這些都是自己打掃,這些綠化也是自己管理,自己剪枝,打掃干凈了住起來也比較舒服。”并嘎村杉樹堡組村民李良艷說。
基礎設施的完善,村民素質提升,并嘎村的產業發展也駛入了快車道,烤煙、薏仁米、辣椒、韭菜、獼猴桃、臘肉臘腸加工等產業相繼在村里發展壯大。
“我們這點是韭菜基地,如果做得多的話一天也可以收割到四五百斤,按計件工資就是200多塊錢,這點每一天工人都是五六十人,一天都有幾千斤韭菜拉出去外地。”務工群眾余興糧說。
“并嘎村從發展韭菜種植以來,流轉了220畝土地給公司,老百姓在土地流轉和務工上就有一筆可觀的收入。”并嘎村統計員楊應書介紹。
據鄭洪介紹,村里的“滕嘎香”臘肉加工坊自去年12月投產以來,不僅產品在市場上一路走俏,還帶動了全村農戶養殖生豬超過400頭。
“我家里養得有3頭豬,每年可以養10多頭,這些豬賣到臘肉加工廠,每斤比市場上多5角,臘肉加工廠拿去做香腸、臘肉。”并嘎村村民陸健說。
“滕嘎香”臘肉銷售量今年預計達兩萬斤,產品遠銷寧波、北京等地,加工坊的良好運營,讓村民從農民轉變成了股東和工人。
“以前我們做傳統農業,賺不了多少錢,現在村里條件好了,建成了這個臘肉加工廠,我們都入股在并嘎村合作社里面,聽說我們村今年賣出去的臘肉都有一萬多斤了,賺得有20多萬,到年底我們幾家人就可以分紅了。”說到村里面的臘肉加工廠,村民馮魁樹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
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奮斗,十年來,并嘎村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幸福,目前全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3400元,村集體資金已增長到了30.96萬元。
談及并嘎村下一步的打算,鄭洪表示:“將把并嘎村提標,檔位提高,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,按照‘五大振興’的發展目標,把并嘎建設成為富強、民主、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。”